课题研究报告范文激活小学数学生命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
分类:课题研究 发表时间:2016-11-24 17:55 浏览量:
数学是抽象性和概括性高度统一的学科,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极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,从而削弱乃至丧失学习兴趣。因此需要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。下文是一篇关于激活小学数学生命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的范文,仅供大家参考。
一、课题的界定
⒈本课题的名称为《激活小学数学生命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》
⒉关键词有:生命课堂、激活、教学行为
数学生命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,教师能以关爱生命、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教育目标,顺应生命的整体性、现实性、体验性、自主性、创造性、生成性、多样性、独特性等特性,以教育应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发展、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等生命教育的理念为指导,选择学习内容,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,创设课堂氛围,进行教学评价。
激活,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及策略。本课题只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行为的研究。
二、课题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
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,人们虽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数学课堂本身的研究,然而,只关注知识本身传递的价值,单纯地注重成绩、名次,一味追求质量、荣誉的现象仍屡见不鲜。其严重压抑了师生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鲜活灵动的教育本性,湮灭了师生内在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。然则,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、一蹴而就的,实在是激活师生对于生命课堂探索的羁绊。
生命课堂自然提倡在教与的过程中,既习得知识,发展能力,又提高智能、提升师生的生命价值,但对于教学策略的把握还是与教师个体的素养和智慧深深相关的。同时,构建一个充满朝气、灵动的生命课堂的模式,以及如何构建,也是本课题日后亟待拓展研究的领域。
三、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
1.教育人本论思想。教育人本论的基本思想在于强调尊重、关心、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,其内涵可概括为三点:⑴发现人的价值。每一个人都有价值,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引导人们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,从而尽可能把各自的主动性、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。⑵发挥人的潜能。每一个人都具有优秀的潜能,教育必须突出地注重开发人的潜能,使人的具有可能性的潜能实现向现实性的转化。⑶发展人的个性。教育应当使每个人在共同心理的背景上显现出五彩缤纷的独特色彩,从而使每个人成为活生生的主体。但是,个性的发展不是自发的,它必须成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。
⒉生命教育观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生命的层次论和动态生成的观念,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,构建了新的课堂教学观。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,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。对于学生而言,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,它的质量,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;对于教师而言,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,它的质量,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、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、生命价值的体现。
四、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
2007年9月、10月,是该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,我不仅在学校图书室借阅相关书籍,还自行购买了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和报刊,同时在网络上也汲取了不少营养,关注、了解国内外教育学、心理学,以及和生命课堂相关的文献和先关的科研成果,先后阅读了《教学价值的生命视界》、《教育人类学》、《教育生态学》、《课堂点睛:教师流行语透视》、《“教育的生命基础”之内涵》、《面对“失落”的文化优势》等相关书籍和文章,这使我在理论上对“激活”和“生命课堂”等关键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。生命原本自由,课堂恰是师生展示自我,激发生命潜能的有效阵地,我们应该好好利用。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。
2007年11月,我参加了“张兴华”和他的弟子们——一个名师团队的展示及其构建成因专题教研活动,活动地点安排在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。这次活动不仅领略了大师和他的特级教师弟子们的风范,与我个体成长和本课题的研究都很有启发。他们的教学风格或严谨,或奔放,或有诗意,或有内涵,俨然是百花齐放,处处是春,但他们对于孩子生命的成长和关注却是一致的,使我在对“生命课堂”的研究上更加充满了信心。回来后,我在“me博客”上发表的随笔《多年追随,偶像终成永恒》(http://shenjun.meblog.cn/)被南京市教研室的朱宇辉老师设为精华,受到网友的好评。
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,是本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。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,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。在初期,主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。我制作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和师生访谈记录(详见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),进一步了解本校五年级5班学生的整体学习的氛围和学习的热情,同时从中了解该班学生学习方式和对任教教师的认可度,发现了存在问题,并认真进行了问卷分析。在此基础上,我明确了在课堂教学中要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向,要转变学生某些陈旧的学习方式,提倡阅读和自学的学习方式。我们教师应从生命的高度,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。强调课堂的创生和开发过程,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,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。在课堂中,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,而是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、教学情景等信息,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,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“动态生成”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,同时,又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,追求教学的真实、自然,和“原汁原味”,从而构建起开放的洋溢着生命光彩的数学课堂。
在2008年3月和4月,我在对课题研究有了一定认识和积累后,在本校公开教学两次,分别是《认识三角形》和《混合运算》,课堂教学中,汲取课题研究的营养,采用积极、平等的“对话”模式教学,让学生在较轻松的环境下获得知识,发展能力,提高智能,体验生命的价值,受到听课教师的好评。在研究的过程中,得到了我校数学特级教师王东敏老师的指导和关怀,使我对于生命课堂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深刻认识。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,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。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、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,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,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。
2008年5月初,参加了特级教师詹明道数学教育思想、“数学生态课堂”教学研讨会,受益匪浅。我以为,“生态课堂”和“生命课堂”关注的起点都是孩子内心最真诚的需求,尊重、人文是他们共同的关键词,其根本都是要以人为本,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习得知识,发展能力的同时,也要使师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,心灵得到丰富和提高。通过这次研讨会的学习,使我对激活数学生命课堂的课题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,从而为反思和总结研究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2008年10月,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扬州举行。在这次活动中,共有27个青年老师献课,虽然都是教坛新秀,即使有些课还有刻意雕琢的痕迹,但身处其中,还是能感受他们对课堂教学的追求。参加这次活动,使我对“激活生命课堂”的课题进行了反省,毕竟人作为社会中的人,都要受到各方面的约束,某些追求和探索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,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和奋斗。
对于课题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,我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。我不仅注重平时的积累,如:调查问卷、问卷分析、访谈记录、教学设计,而且在结题阶段,积极总结、分析,撰写研究报告和相关案例、等。做到井然有序、反思审视、去伪存真。
五、课题研究的成果
已发表、获奖的成果:
⒈案例:《对话:架起师生交流的生命桥梁》获南京市案例评比二等奖。
⒉:《激活数学生命课堂》发表《南京教育》2008年第1期
⒊设计:《表面积的变化》获南京市优秀教案评比二等奖
参评的、案例和研究报告:
⒈案例:《数学课上也“造句”》
⒉:《试用“对话”引领学生体验生命课堂》
⒊研究报告:《“激活小学数学生命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”实践研究报告》
六、课题研究的反思
通过对本课题的实践研究,我有三点体会:
第一,所谓的“激活”,其对象并不一定就是呆板的或是迟滞的,抑或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,也许他本身就是“活”的,那我们何来“激”呢?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引领问题,教师的教学智慧,教师的文化素养,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着数学课堂的走向。把“生命课堂”看做教师放手不管或是不闻不问的课堂都是错误的。同时,我也觉得,小学生,年龄和心理都“还小”,教师也不能总做好好先生,对什么都不置可否,教师有导向性的意见和建议还是很有必要的。只有真正地尊重、信任孩子们,平等、真诚地和他们对话,选择恰当的时机退居后台,学生才能真正得以“激活”,教师才能真正获得发展。
第二,教育是基于孩子相对幼稚,经验缺乏,视界狭窄,而教师相对成熟,经验丰富,眼界宽广之上的一个概念。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,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宽泛,教师之于学生的文化优势也在一点点被缩小。教师若不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,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,是无从谈论“激活生命课堂”的,从这个角度讲,教师才是实施“生命课堂”之关键因素。
第三,生命课堂也要关注触及数学本质的课堂教学。数学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普遍适用的技术,能直接创造社会价值。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都不能脱离数学学习的本质,否则数学课堂环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生命意义。我们还是应以数学的思考方法、数学思想模式作为数学课堂教学和开展数学活动的灵魂。过于频繁地开展探究式学习而流于形式,是没有裨益的。它只会让教学表面化,走过场,缺乏实效。片面强调探究式学习,忽视、甚至摒弃授受式学习这一主要学习方式,无疑要矫正。一味使用现代教育技术,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柔软、细腻的生命细节,自然不可取。
本文由尚捷文化网首发,一个权威正规的学术著作教材出版网。
文章名称:课题研究报告范文激活小学数学生命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
文章地址:http://www.shangjiewh.com/ktyj/571.html
上一篇:课题与的区别 下一篇:开题报告范文高中美术课题研究